查看原文
其他

300篇原创文章之际,谈谈我的收获与启示 by 傅一平

傅一平 与数据同行 2022-10-16

从2016年写第一篇文章,到今天,自己的的原创文章超过300篇了,今天就谈谈写作的收获吧。


1、创造思考的环境


写作于我的价值,在于多了一种维度的思考方式,通过写作把零碎的、片段、网状的思考整理成有逻辑、有条理、线性的文字,这是神经元重新连接创造的过程。


在这个过程中,会把很多以前自己没想清楚,以为想清楚但实际没想清楚的,已经想清楚了但无法表述清楚的事情表达出来了,从而逃离孔子所说的“学而不思则罔”的陷阱。


自己以前的思考训练不够,学习东西只能想到第三层,而老板估计会到第九层吧,跟老板对话就会觉得黔驴辞穷,这不是一句简单的紧张就能解释的,而是思考能力不足所致。


举个例子,你跟老板汇报说用图数据库解决了一个问题,老板会问你,那讲讲图数据库跟关系型数据库有什么区别?如果你没有思考过,就会一脸懵逼,因为用一两句话解释不清楚。


老板的问题往往是业务的、具体的、深刻的,只能依赖长期思考养成的本能反应才可能应付得来,但普通人没有那么多思考的机会,因为大脑习惯偷懒,总是希望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成果,能不问为什么就尽量不问,最好都是条件反射。


得益于写作的习惯,我有很多工作上的问题通过写作这种思考方式想得更清楚了,很多工作中的优秀做法通过写作加深了印象,写作创造了深度思考的机会。


职场上能够打破这种路径依赖的,有一种方法叫PPT,痛苦的写PPT过程压榨出了你的、下属的、领导的所有真知灼见,写PPT就是一种思维训练的方法。那些在汇报会上对着PPT侃侃而谈的大神,通过大量的思考训练诠释着职场上的“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”的真谛


可惜PPT是被动的,突发的,不能保证这种训练是长期的,但老板就不一样,因为其每天的工作就是决策,决策就是思考训练,环境让每个人获得的思考训练机会不同,结果自然也会不一样。

作为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类,既然原生的环境无法主动赋予你思考的机会,那就自己创造一个,写作就是一种。


2、增强求知的欲望


写作一旦成为习惯,每周不写点东西就会觉得缺了点什么,这也是某种程度的上瘾,但在我写了半年后,工作10年积累的那点存量的东西就基本写完了,那个时候就在想,原来自己工作10年就懂了这点东西,原来以为了解的东西,也只是个皮毛而已,因为根本写不出个所以然,这就是孔子说的“思而不学则殆”吧。


写作产生了危机,自己开始用写作为标尺,准备加强学习。我首先想到的是读书,那个时候一年可以读100本书(当然这种读书方法有问题),订阅了《得到》全部的专栏,每年年底《得到》会给我一个勋章,因为我在《得到》上花的时间超过了99%的人。


读到好书,会写读书笔记,比如《华为的数据之道》这种,如果书中的某个观点引起了共鸣,也会提笔发挥一下,持续的输出得到了读者的反馈,比如点击量,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正反馈,跟打游戏差不多,只是我选择了一种延时的奖励机制。


读书虽然是很好的灵感来源,但我发现如果读的书没有与实践结合起来,那写得东西就没什么生气,现在网上大把拆书的人,道理一套又一套,但我并不想就书论书。


既然作家的灵感大都来自于生活,那我的专业文章应该源于工作,因此,大家看到我的文章大多谈的是工作经验和思考,文章的水准和我的实际工作水平成正比吧


有时我在想,如果自己不再干数据这个工作了,就把《与数据同行》结束吧,因为失去了灵魂,后来又觉得可惜,想着如果积累的足够多,那即使不干数据了,还是可以提供很好的观点,这也是我现在开始做转载文章点评的原因,毕竟自己不可能把数据领域的专业工作都去干一遍。


把工作当成文章的素材来源不是很容易,因为大多工作都是按部就班的例行公事,没什么值得总结的,这需要我改变工作态度,即变得认真而敏感。


比如看到一篇文档,就需要读透它,而不是一扫而过,碰到新的名词一定要查查清楚,工作中得到的启示要马上记录下来等等,这耗费了我很多的精力,有时候会怕一下子接收太多信息,正如《论语》所说:“学如不及,犹恐失之”。


3、形成Plan B计划


从小就一直读书,然后工作,偶偶有些兴趣,下棋、足球、音乐、日剧、韩剧、游戏诸如此类,但这些兴趣都是在特定年龄阶段形成的,年龄段过了,兴趣也就消失了,也许那些兴趣根本不能叫兴趣,只是无聊的替代品吧,与工作相比,这些兴趣带来的价值感太低了。


但现在除了工作,自己似乎啥都不会,有时会羡慕钓鱼的人,因为有寄托啊,想着自己以后退休了没事干了,或者走不动了,谁还会有兴趣跟我这个糟老头子对话呢?


用笔杆子继续跟大多人进行思维的碰撞,持续做一些有价值感的事情,不受年龄、身份、职业、职位、距离等的限制,这成为了我的B计划。


有次回到母校,走在校园的路上,看着年轻人从身边走过,想起本科时无忧无虑的时光,就想着退休后如能做些传道受业的事情也会很有意义,这是我的C计划。


有人会说,兴趣嘛,可以退休了、有空了再培养,但我觉得兴趣一定要从现在开始培养,想到了就去做,因为兴趣不是你想有就有的,也不是1年2年就能养成的,它是你每周末醒来就本能要去做的事情,就像刷牙那么自然,而这需要时间的沉淀。


拥有Plan B,Plan C,用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,这是写作的启示。


4、获得了别样的尊重


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结构提到人有社交的需要,有被尊重的需要,年龄越大,这两类需要的迫切程度越高,我们一般能从原生的职场中获得这些需要,但似乎远远不够。


自己平时工作中,接受到的信息,批评出现的次数要多于表扬,大家可以去看下公司的年度报告,讲成绩的篇幅不会很多,但形势判断和问题分析那是要大讲特讲的,因为成绩已经成为过去,骄傲使人落后那是刻在每个人心中的吧。


自己对下属也是批评多于表扬,但近几年逐步发现,年轻人更需要的是鼓励和尊重,人虽然可以在不停的打击下成长,但自卑感也会长在骨子里,最终束缚了手脚。


但廉价的尊重谁都不需要,比如由于甲乙方背景不同带来的客套就无价值,但如果公众号的一个读者特意跑过来讨教问题,自己就会很感动,因为会觉得自己被别人需要了。


下面这段话是一位读者在我发了《《论语》的启示 by 傅一平》这篇文章后转给我的,自己没有读者说得那么有水平,但读的时候多巴胺爆棚。


写作会不会影响工作呢?问这句话等于在问读书会不会影响工作一样,唯一的不同是读书是私人的事情,而写作有一定的社交效应


读写教都是学习的方式,效率最低的是读,其次是写,最后是教,通过写作能掌握的知识比读强很多,如果能教会别人,那学习效果就更好了,这是我努力的目标。


最后,讲讲写作对家庭的影响吧。


对于我这种理工男来讲,写作让我有机会去学习一些通识感触还是蛮大的,比如缺乏感恩的能力,现在虽然我还不善表达,但心境已经完全不一样了,上天有好生之德,让我拥有这个家庭。


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反面,写作也一样。


近几年长时间的用眼造成了眼疾,高度近视、飞蚊症、干眼症还有螨虫干扰了自己的工作、生活和学习,像我这种以眼睛为生的职业,眼睛如果坏了,后果也是灾难性的吧,因此每周会去郊外放松下眼睛,争取把爬山当成一样兴趣来培养。


最后,人还是难以跟衰老对抗,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”固然值得尊敬,但趁着年轻多锻炼和学习才是王道吧。



    2021年我的读书心得 | 附 TOP 10书单 by 傅一平

    国庆荐书 | 2021年3季度我读过的那些好书 by 傅一平

    《论语》的启示 by 傅一平

    读一本好书,过千种人生 | 傅一平1季度书单

    荐书 | 2021年1季度我读过的十本好书!

    怕了,我才去读书!

    读透《数字蝶变:企业数字化转型之道》

    2020年四季度我读过的十二本好书!

    国庆荐书 | 2020年3季度我读过的十本好书!


    点击左下角“阅读原文”查看更多精彩文章,公众号推送规则变了,如果您想及时收到推送,麻烦右下角点个在看或者把本号置顶 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